郑贤民
还不是因为美元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与结算货币,还不是因为美国掌控了全球货币供应,所以美元才成为美国过度负债的支点?君不见,美联储印制的天文数字的美元,到国外转一圈回去就成为美国有钱可花的国债?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还有进一步的创新,那就是加印钞票购买美国国债。
当前,整个世界的新兴国家的老龄化程度都很快,这是普遍性的现象。要求经济发展从依靠劳动密集和简单劳动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发展方式,通过经济结构的提升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更具生产性的老龄社会,才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
对于上海来说,目前还可以利用大量的移民来缓解老龄社会的压力,促进移民和将移民吸纳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去。但对全国来说,人口快速老龄化和社会保险体系很不健全叠加起来,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阻碍。解决老龄化过程中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更为核心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每个劳动者能够创造出的财富得到增加,使更少的人口能够抚养更多的老年人口人口长期增长和人口结构转变具有内在规律性,从现在到2030年,我们必然会经历非常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这只能反过来要求经济结构转变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要加快,才能适应人口转变。
总之,如果经济转型过慢,就难以适应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变。因此老龄化快于经济转型,快于社会福利转型,老龄化社会对于人民福利和经济持续发展,就会形成负面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自由化,曾经阻断通过商品价格双轨制寻租的官倒们的财路。
一旦锁定,就会像诺斯( Douglas North)所说,除非经历很大的社会震荡,否则难以退出。—— 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是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为保一定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必须不断提高。1992 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这是一个近2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和国际组织一直热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对经济学自身,尤其是对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挑战。
如果没有步较大的改革使中国回归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会锁定在这一路径中。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有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中国这样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如何防止政府主导型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蜕变为权贵资本主义,实现平稳转型,意义尤为深远。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的部门转移,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约7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土地转为城市用地。正像日本、韩国、台湾等最先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地区一样,中国在经历了十来年出口推动的繁荣后,在21世纪初期在微观经济领域出现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观经济领域,则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病象。
近年来,这种增长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愈演愈烈。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待于政治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经济学家显然也责无旁贷。这种情况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另外一种观点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对创业精神的解放,而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要素资源实现的增长,迟早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但是,在上述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干预主要表现为对信贷活动的窗口指导和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一类活动实现的,政府并不直接进行经营活动。与此相适应,消费需求会相对萎缩,造成内需不足
在改革初期,不但政治领导人和计划官员倾心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即使以欧美式自由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在市场发育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政府不能不承担更大的协调责任。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市场化改革 。
其三,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官员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人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直接对企业频繁干预。但是,在上述国家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干预主要表现为对信贷活动的窗口指导和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一类活动实现的,政府并不直接进行经营活动。中国开始按照这个规划蓝图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其要点是:1)建立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中国则拥有庞大的直接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因此中国国有部门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干预更为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格局。—— 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是由于投资报酬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为保一定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必须不断提高。然而,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很不完善的。
接着,在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题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市场化改革总体规划。另外一种观点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对创业精神的解放,而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要素资源实现的增长,迟早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5)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此相适应,消费需求会相对萎缩,造成内需不足。
与此同时,约7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土地转为城市用地。这种不完善性,主要表现为国有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能够保持30年高速度增长的奥秘所在。事实上,如何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向更加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几乎是所有在高速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上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威权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遇到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正像日本、韩国、台湾等最先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地区一样,中国在经历了十来年出口推动的繁荣后,在21世纪初期在微观经济领域出现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等弊病,在宏观经济领域,则出现了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病象。原因在于:—— 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领导人就意识到,中国改革不能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而是需要全面、系统的改革。一旦锁定,就会像诺斯( Douglas North)所说,除非经历很大的社会震荡,否则难以退出。
出口导向战略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利用发达国家储蓄率偏低造成的机遇,扩大出口,用净出口的需求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拉动产出高速增长。近年来,这种增长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愈演愈烈。
其一,虽然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并不占优势,但仍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仍处于垄断地位。—— 各级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使腐败迅速蔓延,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官民矛盾激化,甚至可能酝酿社会动荡。
3)通过国退民进,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有高达2.5亿左右的处于低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从事工商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品价格自由化,曾经阻断通过商品价格双轨制寻租的官倒们的财路。2)实现经常项下人民币有管理的可兑换,全面推进对外开放。
生产要素大量向相对高效的部门转移,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当21世纪初国有大企业进一步改革受到阻碍,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以及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加强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干预时,国家资本主义的趋向就变得十分明显。
6)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
1992 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实行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引进外国先进装备和先进技术,在大规模人力资源投资还没有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迅速缩小本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使高速增长得到技术进步的支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